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8-12-31 浏览次数:55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科学发展观是继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我们党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就要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学习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文选》结合起来,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从而进一步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坚持以人为本,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以人为本的“人”是指人民群众,坚持以人为本,说到底就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立党为公的“公”,是指公众利益;执政为民的“民”也是指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表明我们党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而实现发展。这与邓小平理论强调的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

  坚持以人为本既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现实性、针对性,是我们党在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执政理念的一次重要升华。科学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群众利益无小事”、“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都鲜明地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都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新的阐释。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

  和谐社会,是古往今来人们的共同理想。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我们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和谐思想,既有历史的联系,又有质的区别;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它是我们党立足当代现实,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提出的一个崭新的科学概念。

  首先,“社会主义”和“和谐社会”是不可分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和谐社会”的性质,“和谐社会”的理想,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其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丰富的内涵,“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方面的特征,都与社会主义有着本质的联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深化而不断深化的。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并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深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认识。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六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根据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的重要论断,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这一理论创新是在实践发展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丰富、发展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三、实现科学发展是对我们党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只有发展的理论才能指导发展的实践。科学发展观从时代发展的潮流和国内国际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出发,继承、丰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集中体现了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发展,是贯穿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科学发展观,对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和系统概括,从哲学高度升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思想,突出了又好又快地发展,丰富了对发展的认识,创新了发展的理念。具体说来,它强调了发展的全面性,将发展从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克服了以往某些方面存在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财富、轻精神财富,重当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的偏差;它明确指出了发展的协调性,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要统筹兼顾,相互促进;它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重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节约生产、清洁生产、绿色生产,将当前与长远、当代与子孙后代的永续发展辩证地统一起来。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点来看,它是我们党在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首次形成了我们党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实现了对发展认识的新飞跃。

  四、科学发展观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成果,也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包含着三个相互联系的思维原则,即历史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理论体系的孕育、形成、发展充分体现了这三个原则。

  所谓历史性原则,就是承认事物存在的暂时性和实际生活永恒的变动性,承认理论必须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拓展自身的内容和形态。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和形成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

  所谓创新性原则,就是用创新的观点对待理论,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不在于它可以超越历史条件,而在于它总是基于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突出地表现在对创新精神的弘扬和坚持上。我们党在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同时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要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这就极大地扩展了创新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空间。

  所谓实践性原则,就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着眼于新的实践,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在经济全球化、国际政治多极化的新形势下,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的条件下,针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提出的。它既以中国自身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又把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既着眼于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历史条件,又体现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
 

地址: 中国·四川·成都·金牛区土桥金周路999号西华大学第三教学楼E座 | 邮编:610039

联系电话:028-87387139  书记信箱:guanlixueyuan1206@163.com  院长信箱:guanlixueyuan1207@163.com

西华大学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 ©2022-2025 蜀ICP备05006459号-1

  • 官方微信